2025/11/24

重訓後有氧怎麼做?不同健身目標該怎麼取捨

了解重訓後有氧怎麼做

 

許多人在健身時常有疑問:「我該先重訓後有氧,還是先做有氧再練重訓?」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答案,因為順序的安排其實取決於你的訓練目的與運動導向。究竟哪一種才更能有效的達成目標?本文將深入比較兩者的差異與優勢,幫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向。

〈延伸閱讀:健身怎麼練才有效?83%的人都搞錯健身這幾件事!

 

 

重訓後有氧 vs 重訓前有氧:哪個比較好?

如果你是以減脂、體態雕塑為主或是增肌、爆發力力提升為目標,通常建議重訓後有氧,確保有最佳肌力輸出,也利用肌肉訓練後脂肪供能的特性,讓燃脂效率更高。
而對於專項運動員,應依比賽或運動特性來安排,若以心肺或耐力表現為主,則建議重訓前有氧。

〈延伸閱讀:健身新手該如何制定訓練計畫?教你從零開始打造理想體態!

 

先了解重訓與有氧有什麼不一樣?

重訓與有氧兩者是互補關係,而非誰取代誰。想要體態更精實、表現更全面,最好依目標將兩者結合安排,以下將分別介紹兩者主要的訓練目標。

〈延伸閱讀:告別健身小白!這篇Dcard健身攻略,解決你99%的入門問題

 

重量訓練(Resistance Training)

重訓刺激白肌→提升力量與肌肉量
重量訓練主要是透過阻力刺激肌肉,讓肌纖維承受張力後產生微損傷,進而修復、增厚,並提升基礎代謝、塑造線條、增加骨密度。主要活化的是快縮肌纖維(又稱白肌),這種肌肉纖維收縮速度快、爆發力強,但容易疲勞。因此重量訓練能有效提升肌力、爆發力與肌肉線條,對於需要短時間高輸出的運動(如衝刺、舉重、跳躍)特別關鍵。此外,重訓後還能引發「運動後過量氧耗效應(EPOC)」,讓身體在休息時仍維持高代謝率,持續燃脂。

 

有氧運動(Aerobic Exercise)

有氧訓練紅肌→提升耐力與燃脂效率
有氧運動著重於長時間的節奏與心肺負荷,例如跑步、游泳、飛輪或快走。有氧訓練主要活化的是慢縮肌纖維(又稱紅肌),含有豐富粒線體與血紅素,能利用氧氣進行能量代謝,耐力高、不易疲勞。因此,有氧運動能強化心肺功能、循環系統與耐力,若能同時進行適度重訓,能預防肌肉流失與跌倒風險,讓身體更穩、更有力。

 

重訓前有氧:暖身與提升體能表現

在正式進入重量訓練前,進行適度有氧能幫助提升體溫、活化關節與神經系統,讓動作控制更穩定,降低受傷風險。若有氧時間過長或強度過高,會導致後續重訓爆發力下降。建議以 5–10分鐘低至中強度有氧暖身為主,如動態伸展、快走、慢踩飛輪或划步機。

 

重訓前有氧適合對象

  • 初學者、銀髮族、體能恢復期者

  • 需要提升心肺耐力或熱身充分者

 

重訓後有氧:延長燃脂與心肺提升

在重量訓練後進行20–4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(如登階機、快走、飛輪),此時身體容易利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,能有效延長熱量消耗時間,並強化心肺功能與循環系統,訓練後補充足夠蛋白質與碳水,協助修復與能量回補。若重訓量大、疲勞度高,可適度縮短有氧時間,以免影響恢復與肌肉修復。

〈延伸閱讀:如何設計健身菜單?4個步驟帶你打造專屬健身計畫!

 

重訓後有氧適合對象

  • 以減脂、體態雕塑為目標者

  • 需兼顧心肺耐力與肌肉線條者

 

重訓後有氧 vs 重訓前有氧 比較表

項目重訓前有氧重訓後有氧
訓練重點強調暖身、穩定動作控制與心肺活化強調燃脂、提升耐力與促進恢復
優點幫助進入訓練狀態、提升專注度
改善心肺表現與肌肉協調性
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拉傷風險
強化脂肪燃燒效率
延長代謝效應(EPOC)
改善心肺與循環恢復
缺點若時間或強度過高,可能
導致重訓時爆發力下降
不宜取代主要訓練內容
重訓量大時易造成過度疲勞
若飲食恢復不足,恐影響肌肉修復
適合對象初學者、銀髮族
需提升心肺與活動度者
以健康維持為主的人
以減脂、體態雕塑為主者
想提升心肺與代謝效能者
建議作法5–10 分鐘低~中強度
(快走、飛輪、划步機)
20–40分鐘中強度
(快走、登階機、飛輪)

 

 

重訓後有氧多久最有效?

重訓後有氧運動的關鍵,在於掌握時長與強度的平衡。此時身體的肝醣已部分消耗,進入有氧階段時更容易轉為脂肪供能,若時間過短燃脂效果不明顯,過長又可能干擾肌肉修復,因此控制時間非常重要。
 

重訓後有氧建議時間與強度

重訓後進行20~40分鐘的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最為理想。建議重訓後有氧的心率區間維持在最大心率的 60~70%(約為能持續對話但稍微喘的程度)。這樣的強度能確保氧氣供應充足,使脂肪氧化效率最佳,也不會過度刺激交感神經,影響後續的恢復與睡眠品質。

 

建議搭配

  • 可選擇登階機、快走、飛輪、橢圓機等中負荷器材。

  • 若當日重訓強度較高,建議取下限(約20分鐘);若訓練量中等、恢復良好,可延長至40分鐘。

  • 結束後補充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,幫助修復與補回能量。

 

重訓後有氧避免過度訓練

重訓後有氧的目的是「延長代謝與燃脂」,而不是「耗盡體力」。重訓後有氧雖有助於延長燃脂,但若時間過長或強度過高,反而可能適得其反。掌握時間與強度的平衡,才能達到有效燃脂、穩定增肌、持續進步的訓練效果。

 

重訓後有氧原則

  • 重訓後有氧不宜超過60分鐘。

  • 重訓與有氧的總訓練時間建議控制在90分鐘內。

  • 若當日重訓強度高,可將有氧縮短至20分鐘內,或改至隔日進行。

  • 訓練後補充足量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,幫助肌肉修復與肝醣回補。

 

根據目標選擇重訓後有氧形式,不同目的不同策略!

重訓後有氧該選哪一種方式,不在於「哪種燃脂最快」,而是要依據個人目標、訓練強度與恢復能力來決定。無論是減脂、增強運動表現,還是維持線條與代謝,都應採取不同的有氧安排策略,讓訓練更有效率、恢復更平衡。

 

重訓後有氧學員實際分享

 

重訓後有氧目標一:以減脂為主

想以燃燒脂肪、塑身減重、控制體重為主的族群,最適合重訓後進行穩定型有氧(LISS)。穩定型有氧重點在於維持中低強度、長時間的穩定輸出,能在不干擾肌肉修復的情況下延長脂肪氧化時間,穩定燃脂、保留肌肉。

減脂為主的重訓後有氧的建議:

  • 頻率: 每週 2~4 次

  • 時間: 每次 30~40 分鐘

  • 強度: 最大心率的 60~70%(感覺微喘但仍可講話)

  • 動作建議: 快走、飛輪、登階機、橢圓機

  • 補充重點: 建議在重訓結束後 5–10 分鐘進入有氧段,過程中保持穩定節奏與呼吸。

 

重訓後有氧目標二:提升運動表現與爆發力

若重訓目標是增加力量、爆發力或運動表現,可在非重訓日安排間歇型有氧(HIIT),強度高、時間短,可訓練心肺耐力與爆發輸出能力,對運動員或進階訓練者尤其有效,可以增強代謝與神經肌肉反應。
為提升運動表現重訓後有氧的具體建議:

  • 頻率: 每週 1~3 次(視恢復狀況調整)

  • 時間: 每次 10~20 分鐘(含間歇恢復)

  • 強度:最大心率的80~90%

  • 動作建議: 跑步衝刺、戰繩、空氣飛輪、跳箱類訓練

  • 恢復重點: 強度高時要確保隔日或當日有充分睡眠與營養補給,以免疲勞累積。

 

重訓後有氧目標三:塑形與平衡體態

若你的目標是在減脂的同時維持肌肉線條與身體曲線,可採取 LISS 與 HIIT 交錯進行的混合策略。這樣能同時兼顧脂肪燃燒與代謝刺激,避免身體進入「適應平台期」,讓訓練保持挑戰與效果。
想平衡體態重訓後有氧的具體建議:

  • 頻率: 每週 3~4 次(LISS 2~3 次 + HIIT 1~2 次)

  • 時間:

  • LISS 每次 30–40 分鐘+HIIT 每次 10–20 分鐘

  • 強度: 依身體狀況交替調整,重訓後可做 LISS,隔日或休息日做 HIIT。

  • 動作建議:

    • LISS:飛輪、快走、登階機

    • HIIT:空氣飛輪衝刺、戰繩、跳箱循環

 

重訓後做有氧的飲食與補給

重訓後進行有氧訓練時,營養補給的時機與內容會直接影響肌肉修復與燃脂效率。若處理不當(例如空腹或延遲進食),反而可能導致肌肉分解、疲勞延長、代謝下降。因此,掌握「補對營養、補在對的時間」是訓練後燃脂不掉肌的關鍵。
〈延伸閱讀:健身飲食怎麼吃?吃對時間、選對食物,增肌減脂效率翻倍!

 

先補充再有氧,避免肌肉分解

重訓後身體的肝醣與胺基酸儲備已大量消耗,若立刻進行有氧、又未進食,身體可能會轉而分解肌肉組織來取得能量。
為了避免這種情況,建議在有氧前先攝取少量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,例如:

  • 半份乳清蛋白 + 一根香蕉

  • 豆漿 + 少量燕麥

這樣能迅速補回能量,維持血糖穩定,同時降低肌肉分解風險。

 

30分鐘黃金補給期:修復與代謝關鍵

運動後的30分鐘內是「營養吸收效率最高」的時段,此時身體胰島素敏感度上升、肌肉對胺基酸與糖分的利用率最佳,若能及時補給,可快速促進 肌肉修復、肝醣回補與代謝活化。

 

重訓後有氧建議營養比例

  • 蛋白質: 20~30g(約一份乳清或一餐主食中的蛋白量)

  • 碳水化合物: 約蛋白質的 2~3倍
    (例如乳清蛋白+地瓜、香蕉、糙米飯等)

若重訓後立即進行中低強度有氧,可先小補能量,再於有氧結束後進行完整的正餐補給。

 

重訓後有氧常見錯誤觀念與迷思

迷思一:有氧越多越好

許多人以為「多做有氧=瘦得快」,但事實上過量有氧會導致肌肉分解與代謝下降。有氧時間太長(特別是超過1小時)或頻率太高,身體會進入壓力狀態、分泌皮質醇,使肌肉流失、脂肪更難燃燒。重訓後有氧更應該重視強度與恢復,每次控制在適當時間內(20~40分鐘為佳),才能長期維持代謝效率。

〈延伸閱讀:運動完很疲勞就是練對嗎?

 

迷思二:不流汗代表沒燃脂

流汗只是體溫調節機制,與燃脂量沒有絕對關聯。流汗多寡主要取決於環境溫度、濕度與個人體質,並不代表燃脂效果好壞。判斷運動強度的正確方式應該是「心率與呼吸感受」,例如維持最大心率的60~70%區間,才是有效燃脂的關鍵。

 

迷思三:空腹做有氧最有效

空腹有氧確實會讓身體燃脂比例上升,但同時也可能提高肌肉分解率,導致長期代謝下降。而且空腹狀態下運動容易疲勞、表現下降,總燃脂量反而未必更多。若想兼顧燃脂與保肌,建議先補少量蛋白質或碳水(如乳清+香蕉),再進行中低強度的重訓後有氧效果最佳。

 

重訓後有氧就找舒適圈!專業教練帶你輕鬆掌握

在舒適圈,我們結合自由重量訓練的彈性與個別化設計,依據每位學員的體能、體態與目標,安排最合適的有氧課程。對於肌力較弱或容易痠痛的學員,我們也會搭配運動按摩與伸展放鬆,幫助減緩疲勞與肌肉緊繃,讓身體恢復更快、運動更順暢。
無論你是想減脂塑形、恢復體能,或只是想在運動中找到樂趣,專業教練都會協助你掌握節奏、循序進步,在最「舒適」的狀態中達成目標。

〈延伸閱讀:健身教練怎麼挑?5 大方向幫你挑出最佳健身房教練!

 

結論

重訓後的有氧不只是燃脂,更是讓身體學會平衡與恢復的關鍵。選對方式、掌握節奏,你就能事半功倍、持續進步。來舒適圈,讓專業教練帶你用最聰明的方式開啟每一次燃脂。

〈延伸閱讀:健身房推薦哪一家?從你的「運動習慣」幫你找到最適合的選擇

 
舒適圈健身中心